阳春三月,不仅是武汉人的“樱花季”也是“野菜季”。
雨后,各处的草地都攀出新芽,深受爹爹婆婆喜爱的野菜也都冒出头来,等着“有缘人”采摘。
荠菜、马齿苋、鱼腥草、香椿……都是爹爹婆婆们的心头爱。
过去的人们常常会在田地间挖野菜吃,各色野菜能换着花样出现在餐桌上,现在只能是随缘看见了。
趁着春日好风光,在粉红一片的街角美景里,一起寻一处市集去探索春日“野”味。
报春使者也是
“地里长出来的抗生素”
雨后,正在公园、小道上散步的爹爹婆婆,突然瞧见草地里冒出来的野菜,总是带着惊喜的语气冒出一句:“咿呀,还有这好滴东西。”
是的,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一扎野菜就是春日最珍贵的宝藏。
在武汉,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江滩里,如果细心寻一寻,你会发现一排排鲜嫩的「荠菜」长势正好。
因为在初春最早探出头来,荠菜也有一个可爱的昵称——「报春使者」。
荠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也被叫做「地菜」,任一处疙瘩角落里总有它的身影,不认识的人总是将他误认为是杂草,其实不然,恰巧它是我们平日接触最多的野菜。
地菜饺子、地菜春卷、地菜蛋汤……江汉人的餐桌将地菜玩出了花样。
相较于各色融合美食,武汉人更习惯将地菜当作馅儿包进春卷里。即使经过了几重油炸后,春日的清香依旧在嘴尖散发出来,香的嘞~
不仅如此,或许你还听过这样一句民间俗语: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每年清明前后不少长辈纷纷跑至菜市场里买一把荠菜花,煮上一锅鸡蛋,清甜可口。
一家人围坐,分享春日里最为鲜甜的美味,也是一种静静的美好。
想必不少江汉居民朋友近期会发现,荠菜已经悄然出现在家中的厨房了。
江汉人餐桌上出现最为频繁的“野菜”No·1或许是它——泥蒿。
相比起市集里的普通泥蒿,不太常见的野泥蒿,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泥蒿与其他野菜的吃法倒是有些不同,要将叶子摘去,根茎才是可食用部分。
泥蒿正如其名带着一股泥土味儿,因此不少人吃不惯,不过对吃别有一番讲究的武汉人,能将各色美食相互搭配,勾芡出食物间最美妙的味蕾。
泥蒿炒腊肉、腊肠便是如此,带着泥土气的泥蒿就着熏香十足的腊味翻炒是不少人的心头爱,几乎是每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春季正是食用泥蒿的好时候,口感脆嫩香甜,你最近一次吃泥蒿是什么时候呢?
怪味“野”味
总有人爱
如果说上述几种都算得上是“平价”野菜,价格较为亲民,那么香椿可以算得上是“野菜刺客”了。
之所以成为“刺客”,或许因为香椿是时令名品,在一年的时间里只在三四月份短暂出现一下,错过今年便只能等到来年~
热爱逛菜市场的阿姨们,总是在盼望中等待着“椿”味儿的上市,去晚了怕是要带着失望而归。
虽说香椿名贵,但它总是与鸡蛋一同搭配,香椿与鸡蛋的“CP”知名度丝毫不亚于番茄炒蛋哦。
一把香椿,摘洗干净,切成碎末,配着炒一盘香喷喷的香椿鸡蛋,浓郁的香椿芳香就着热油锅气扑鼻而来,独特的春日美味也在餐桌上留香。
不过许多人对于香椿的评价可谓是两极分化,喜欢吃的朋友对它爱不释手,吃完唇齿留香,而不甚喜欢的觉得它涩口又辛辣。
春雨过后,香椿长势更盛,喜欢香椿的江汉居民们不妨多在早上逛逛市集,说不定会在遇见意料之外的惊喜。
鱼腥草也称之为折耳根,作为“国民美食”,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其名号,不过大部分的武汉人对它都不甚“感冒”。
大多武汉人吃折耳根也就尝个鲜罢了,毕竟百闻不如一试,味道究竟有多“极品”,只有亲身试过才知道。
鱼腥草的味道如同其名字一般,带有一股特殊的鱼腥味,细闻之下还能闻到一丝臭味儿,因此进入不少人的避雷榜单之中。
不过也有许多人爱鱼腥草爱得深沉,凉拌、火锅、泡茶各种风味统统能接受。
对于喜爱鱼腥草的人,小编也只有佩服的份,毕竟闻着味儿实在是有些难以下咽啊。
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常见的野菜外,让人惦念的“春日鲜野”还有马齿苋、艾蒿、野豌豆、蒲公英……
它们不仅是“春日来信”,据说大多还有滋补之用,不少野菜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具有不同的功能疗效,真可谓是“大自然的馈赠”了。
它们从泥土中长出枝丫,在春雨的滋润下肆意生长,为江汉人带来春日的小美好。
最后,小编也在此也提醒江汉居民们,野菜虽美味,但也别自己采摘,既累着自己也不能保证食物安全,一般公园里的野菜普遍含有农药成分,吃不得!!!
想尝一尝春日鲜野,不妨走进家门口的菜市场寻觅一番,说不定能收获一番别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