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路上悟党史践初心
江汉区委办公室 黎萍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儒雅的绅士、迷惘的人民和苦苦探索的青年透过《觉醒年代》走上荧幕,百年前“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呐喊深深震撼着我们。百年里沧海变幻、桑田更迭,嘉兴南湖渺渺烟波里的一叶红船,已经成为乘风破浪的巍巍巨轮,在“觉醒年代”里亮起的“万古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在今时今日依旧熠熠生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在百年党史的时间刻度里虽然很渺小,但在与党共同成长的25年里,我走过了一段段悟党史、践初心的“觉醒”之路。
重走一段长征路,以红色印记浸润心灵。为了寻觅散落在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我曾背起行囊去西南地区重走长征路。起初,我只是想体验那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但走过那一程,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也备感激励。在昔日红军走过的湘江渡口,脑海里闪现着红军在敌人炮火袭击下奋力渡江的画面,站在炎炎烈日下,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此时虽山河宁静,彼时却尸横遍野,是何等惨烈悲恸的一战,才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仿佛这里每一颗卵石都刻着当年的故事、每一条江鱼都载着英烈的魂魄。在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中,碑上的名字里,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还有更多英烈的姓名无从考证,只有一块无字碑矗立在天地间。湘江一战,红军折损过半,在枪林弹雨的长征路上,先辈们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信仰才能继续走下去!我不敢想,如果我面对那样的流血牺牲,我会不会、能不能、敢不敢为了初心而战呢?
亲历家乡脱贫路,因庄严承诺启发灵魂。在恩施偏远山区出生长大的我,曾经每天翻山越岭三十里去只有一个老师的学堂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只能靠走、产业根本没有”的偏远村庄,能够从“尽是土”的贫困村蝶变为“是净土”的旅游村。那个落后的小山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不仅没有被遗忘,还曾两次迎来了国家总理的关怀,家家户户逐渐通上了自来水、水泥路、互联网,打破了世代与外界的隔绝,拉近了人们与美好生活的距离。从那时起,山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扶贫先扶志”“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深深扎根,我有幸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后来一边上学,一边积极参与家乡的旅游产业,写宣传推介文章、做乡村旅游策划、拍文旅宣传片,深度见证家乡的座座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共产党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会忘记,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他们,就是我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坚定前行的领路人。
投身艰辛战疫路,用无我境界躬行实践。疫情期间,我被隔离在恩施老家。隔离期满,为了尽快返回工作岗位,一连办了十几张证明,我才凑齐了“逆行”返汉的通行证。因为各处高速管控严格,从恩施取道宜昌、荆门,再绕道襄阳、随州、孝感,我用了两天时间才开车抵达武汉。其实那天临走时,父亲心情十分沉重,看得出来,他并不想我返汉,因为我们都清楚可能面临什么;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阻拦,因为我们更清楚,这一战我必须上。返汉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后,时常感到力量微薄,便想方设法与滞留在家乡的青年们组建起了志愿队,那个因接待武汉客人而兴起的民宿村寨,便以“感恩”的名义开始了支援:有的捐钱,有的捐腊肉,有的积极报名去雪地里收割蔬菜······三天之内,村里几位青年驱车数十小时,把二十余吨高山蔬菜和禽蛋从昔日的贫困村送达江汉区。远在恩施的他们,用另一种形式与我们战斗在一起,也印证了伟大的人民力量。也是在这场战疫里,我得到了当年在湘江边上问题的答案——面对流血牺牲,我们会、我们能、我们敢迎难而上、誓死一战!
从长征路到脱贫路,再到战疫路,我用四分之一个百年走上了“觉醒”之路,感悟了红色精神、汲取了红色力量。而在百年党史的每一个刻度上,都有无数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亦愿将今生百分之百的脚印都踏在传承红色基因血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用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