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至2月,一位19世纪的“90后”青年深入湖南农村,32天内步行 700 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写下了一份影响深远的社会实践报告,回应了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质疑和责难,指出中国的几万万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这份报告叫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而这位“90后”,正是时年33岁的毛泽东。
油画《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首次在汉口长江书店出版,被公认为毛泽东早年开展调查研究实践的宝贵鉴证。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书店就位于今天的六渡桥,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宣传阵地,引领一代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长江书店旧址
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024年1月16日至19日,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际,由江汉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组织,江汉区委党校“90讲师团”成员们踏上了一场重走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路的旅程。
从韶山坪里冲旧址,到衡山岳北农工会旧址、醴陵东富寺,“90讲师团”亲临实地,在史实史料中追溯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发展,感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进步青年的锐意探索与家国情怀。
相隔一个世纪的“90后”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遥远对谈。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湖南开展农运考察?
如何确保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一手信息?
交流座谈中,韶山市委党校有关负责人对“90讲师团”的疑问给出了答案:“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1925年,他利用在韶山养病的机会,同各类人士积极接触、交谈,了解当地各种社会情况,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在1925年夏季成功组织‘平粜阻禁’斗争,开辟了农民运动的第一块试验田。在调查中,毛泽东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既召集调查会,也会一家一家走访,一个人一个人长谈,了解贫苦农民的情况,倾听群众的声音。”
在一次次的实地走访考察中,毛泽东更加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观点。
“我们正在开发《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课程,筹备时,对于毛泽东考察湖南五县的路线、日程、调研方式等细节都查阅不到太多史料,这次实地考察帮我们填补了空白。”在“90讲师团”成员卢天谣看来,调查研究不是一时的课题,它注定在一代代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充实,焕发常青的生命力。
位于醴陵市东富镇的东富寺,是当时醴陵南一区第一乡农民协会所在地。
1927年2月1日,农历除夕当天,毛泽东冒着大雪从醴陵县城步行15公里来到东富寺,当晚便召集附近的农民运动骨干开调查会。
“这次重走毛主席考察之路,每天在路上都需要几个小时的车程,而当年交通远不如今天便利,毛主席考察时主要依靠步行,有时还翻山越岭前往农民家中,路途辛苦可想而知。”“90讲师团”成员杨颖说道。
东富寺
走进东富寺,一定会注意到入口处格外低矮的天花板,那上面就是毛泽东当年演讲的戏台。他演讲时,指着院内的围墙说:“你们看,这围墙用的沙子本是散的,把它跟石灰和黄土用水和拢来,干了后就结得很紧了,用羊角耙都挖不进!”生动而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力量。
针对中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事实,毛泽东惯用为工人、农民所接受的“大白话”,朴实、风趣、通俗,有效地传播了革命思想。他曾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当我们还原毛泽东考察湖南五县的活动日程,会发现每到一地,毛泽东在了解农民运动情况的同时,也会召开由党员、农协、工农群众等参加的大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主张进一步带向广大农村地区。
无论在哪个时代,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群众语言”都是基层工作中沟通群众的法宝,宣传发动、凝聚鼓舞群众,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是他扑下身子倾听、思考、调研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进步青年的实践精神和家国情怀。作为‘90后’青年党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躬身实践、砥砺拼搏,正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杨颖说道。
区委党校“90讲师团”
时移世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而最大的际遇就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时代同呼吸的“90后”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依然走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