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协和医院包氏楼内,有一段鲜有人知的“白衣天使”们万里驰援的故事。
1963年,中国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出发,11名队员中有3名来自武汉协和医院。
截至目前,中国向非洲派出28批援助医疗队中,共有164名来自协和医院的医疗骨干。
3月底,武汉协和医院援非纪念展在包氏楼院史陈列馆开幕。
为了此次展览,协和医院工作人员用大半年时间,上门拜访多位曾参与援非的老专家,收集大量记录援非历程的照片、文件、票据甚至服装等。
一张张往返票证、一份份处方签、一本本泛黄的工作笔记……116件展品,真实记录了武汉医疗工作者60年的传承坚守。
上世纪6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外籍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几乎全部撤走,境内缺医少药、瘟疫横行。面对“非洲兄弟”的求助,中国首先响应。
1963年4月,曾经的协和医师谈太阶踏足阿尔及利亚,与他同行的还有同样来自协和的魏金元、李彦三等首批中国援阿医务人员。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医疗援外行动,也是新中国公共卫生外交事业的起点。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与首批援阿医疗队员合影。协和医院的医生魏金元教授(中排左三)、李彦三教授(中排右三)站在总理的后方。
▲前排左二谈太阶,左四李彦三,后排左一魏金元。
“启程前三天,我们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是我们有思想准备,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魏金元生前多次向自己的学生、后辈们分享当时的工作经历。
再难的路,也要有人先走出第一步。
▲首批援阿医疗队治疗当地患者
零基础学会法语需要多长时间?
对援非队员来说,答案是四个月。
阿尔及利亚曾是法属殖民地,援非队员们出国前,都需在湖北省卫生厅援外基地集中学习法语并通过考试。
▲(上图)1983年武汉医学院法语学习班
(下图)援外队员的法语学习笔记和考试卷
在阿行医期间,为了更好地提升沟通效率,队员们总是“挑灯夜战”苦学语言。上世纪70-80年代两次援非的李成教授用老式法语打字机一字字敲出了一本厚达200多页的“法汉字典”,记录了医患沟通常用单词和例句。这部手工字典,被队员们争相传阅。
▲援非经历提高了李成教授的法语水平,使其能流畅地阅读法语文献。援阿期间,他在完成医疗工作之余,还阅读并翻译了国外最新的研究论文。
“我们为当地做到了很多‘从无到有’的事。”
1965年,第二批援非队员许家璇教授,在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为当地医院组建了第一个“妇产科”,随后,她又和医疗队员们一起,帮助当地建立起了内、外、妇、儿分科的完善医疗体系。
▲1966年许家璇教授在阿尔及利亚。她也是第一位参加援非的女性医疗人员。
1976年,协和泌尿外科鲁功成教授将“巡回义诊”模式带到非洲,每月带医疗队员到最艰苦的村庄义诊、送药。
1997年,协和医院烧伤整形科彭冲医生和曾祥康护士长赴阿尔及利亚塞地夫。当地没有独立、标准的烧伤病房,彭冲和曾祥康因陋就简划出烧伤单元,亲手缝制一顶顶蚊帐、定制一个个烤架,帮助病人抗感染与康复。他们带去的一整套诊疗规范,填补了当地医院没有烧伤科的空白。
▲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开拓者、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朱贤立教授在非洲开展首例肺包虫病囊肿摘除术。
▲2021年,参加第27批中国援阿医疗队的协和医生将最新的微创技术带到当地医院。
2023年,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张波入选第28批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行前,张波多次向在阿同事了解当地医疗情况和需求,申请带去当地缺乏的可视喉镜及其他相关器械,他希望能在阿推广无痛分娩的理念与技术。
“能代表祖国,我无比荣幸!”
这个长达60年的故事,至今仍在续写。